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心理百科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园地>心理百科

疫情中“故意隐瞒”为哪般?

发布时间:2020-12-21


在来势汹汹的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隐瞒病情或行程有可能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打破暂时平稳的防控态势,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非常明晰这些道理,但为什么还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也许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了我们一把可能解开谜底的钥匙。


一、故意隐瞒之人是不怕死吗?——活的渴望与死的恐惧

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如果错误地将感染等同于接近死亡,在死亡恐惧被唤醒的那一霎那,出于本能的回避,极有可能出现掩耳盗铃式的故意隐瞒。不看、不听、不处理=没有感染?这个不成立等式反而会将人推向危险的边缘。破解之道在于接纳恐惧,唤醒的渴望,依靠专业人员、借用科学的检验和治疗来增加生命的保障。


二、家里才是最安全的?——对熟悉的依赖和对不确定的担忧

口罩护目镜隔离衣这些场景与之前熟悉的生活日常形成巨大反差,网络上时不时出现关于医院、感染者的负面消息,都可能导致缺乏安全感的感染者平添许多失控与不确定之感,继而影响他做出理性判断。这时,发现端倪的周围亲友需给予特别的理解和耐心,帮助其正确认知医疗环境的专业性和安全性,鼓励并推动其尽快及早就医。


三、我是不是要被抛弃了?——被接纳的渴盼与被抛弃的担忧

身处熟悉的集体中,获得友谊、信任、归属感是我们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疑似感染者或感染者因为需要隔离治疗,空间上必须远离亲人、朋友。独立面对不确定,这对于归属感需求强烈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此时家人和朋友隔空的支持就特别重要,提前做出电话、微信陪伴的承诺、排出隔空陪伴值班表,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别人会歧视染病的我吗?——被尊重的缺失以及被歧视的担忧

因为疫情的紧迫性,社会舆论及社会氛围还来不及对疑似及确诊患者投注更多共情和接纳,出现了一些躲避不及的姿态,这种氛围会被每一个民众所感知。因此,当自己有可能成为被躲避的一员时,人格被贬低、自尊受打击的担忧,很可能让人在做判断时变得患得患失。这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用尊重、理性的态度、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疫情中的每一个人。生病的人也是有尊严的,被尊重,才会有更理性的选择。


四、被新型病毒纠缠上的我,到底是谁?——人整体性的割裂以及标签化危机

新型病毒感染者这一沉甸甸的标签,会不会擦去除了病毒感染者以外所有的社会属性、能力、优势、责任、角色?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作为病人,我们也是完整的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坚韧、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希望、我们必胜的信心都可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彰显,也一定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而抗击疾病的过程也必将成为我们实现人生特别潜能的契机。认识到这一点,相信我们会更加有勇气做出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正确的选择。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始终相信没有人会故意制造祸端。惟愿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我们每个人了解自我,以便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原创:钱荣、唐纪芸、石梦洁、顾雯婧、王嘉玲、李明洋、陈岩、林梦、章源源、曹可(志愿者团队)

改编:周丽芳(南京审计大学)、应荣华(南京师范大学)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