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学术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术动态

注重心理效应 增强管理效率————浅析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员工心理管理

发布时间:2012-10-13

 

摘要: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何使企业健康有效发展,注重人的管理,特别是员工的心理管理,是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从劳动就业问题容易引发的焦虑感、社会地位问题容易引发的自卑感、民本民生问题容易引发的失落感和社会比较问题容易引发的烦燥感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心理困境;其次从社会变革转型所带来的心理预期上的失衡、企业改革改制所带来的心理取向上的矛盾、管理水平欠佳所带来的心理接受上的困惑和思政工作弱化所带来的心理疏导上的缺位这四个方面剖析了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原因;第三从更新管理理念,提升心理管理的认知、注重人文关怀,丰富心理管理的内涵、培育企业文化,创设心理管理的情境和加大教育培训,增进心理管理的认同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企业员工心理管理的对策与措施;最后特别强调了企业要切实提升与放大心理管理的效应,使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目标等,从心理认同到心理默契直至心理归宿。
关键词:心理管理 心理效应 心理困境 心理归宿
 
    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社会多层化的不断变迁,使得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工作、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知的程度、环境的适应、心理的承受越来越困扰着人们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在这大变革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使企业能够健康有效发展,注重人的管理,特别是企业员工的心理管理,是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管好了,则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成效。反之,就会陷入到一个被动局面。
    一、当前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心理困境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转型调整的发展期,加之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导致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社会心理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更活跃的特点。在企业员工这一群体里,其心理也正处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嬗变之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紧张。
    1、劳动就业问题容易引发的焦虑感。在新的就业格局中,企业职工就业流动日趋频繁,就业单位变换日趋加快,带来了企业员工工作不稳定问题,使他们缺乏就业安全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生产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这对员工的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他们面临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压力和负担。
    2、社会地位问题容易引发的自卑感。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原有社会利益格局被调整,加之各种思潮激荡,使部分职工思想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了一些失落心态、悲观心态。一些企业存在弱化职工主人翁地位、忽视职工主人翁权利、损害职工主人翁利益的倾向,使部分职工感受到被剥夺的心理感受。一些投资者与经营者不注重企业与职工共建,不注重资产权益与劳方利益共享,拉大了与职工的心理距离,使部分职工产生了抵触、甚至对立情绪。还有一些职工由于在经济和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遇到了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缺乏职业自豪感。
    3、民本民生问题容易引发的失落感。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广大职工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也面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是职工经济利益的核心,而一些企业职工却面临低工资低收入、工资增长明显落后经济增长速度等突出问题;关爱职工的身体健康,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关系到职工最根本的利益,而一些企业存在生产环境恶劣、职业危害严重、超时劳动严重等突出问题;社会保障直接关联着职工的基本生活,而一些企业存在着普通职工参保率低、农民工参保难接续难等突出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对职工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使他们产生了复杂的思想心态和心理压力。
    4、社会比较问题容易引发的烦燥感。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相对的变动,使得社会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时,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相对剥夺感和显失公平感有所增强。
    二、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原因探究
    企业员工中之所以产生并存有压抑、烦躁、不满等紧张心理,一方面源自本土文化与泊来文化的冲突、社会流动的增加、社会角色的增多、生活生产方式的更新等对于其内心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归结于当前的生存工作空间、社会体制环境让他们感知到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
    1、社会变革转型所带来的心理预期上的失衡。转型时期,人们对于传统的眷恋和对变革的向往,对于社会变革在理性上认同而在情感上又难以接受,使得人们在心理追求上经常举棋不定。尤其体现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各种利益群体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各不相同,有赋予,有剥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定然使得社会心理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2、企业改革改制所带来的心理取向上的矛盾。改革改制触及到旧体制的核心部分,影响到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特别是一些企业员工收入降低甚至下岗失业,使得他们对改革的心态空前复杂。一方面尝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无情,认识到企业的弊端非改不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身的现实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矛盾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员工的心理负担。
    3、管理水平欠佳所带来的心理接受上的困惑。一些企业管理者精于业务,偏重经营,强调业绩,而疏忽管理。不仅在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上存在问题,还在增删制度上随心所欲,在执行制度上随其所好,使得制度在严肃性、真实性大打折扣,让企业员工在心理上感觉到无所适从、难以接受。
    4、思政工作弱化所带来的心理疏导上的缺位。思想政治工作曾经是国有企业的传家法宝。而现时的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思政机构缺失、思政队伍涣散的状况,党、工、团工作难以正常运行与开展,再加上当前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尚存在薄弱环节,不仅造成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难以落实到位,员工的诉求难以反映解决,出现的矛盾缺乏正常的排解、疏导渠道,这些问题和矛盾逐渐内生为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并不断累加。
    三、加强企业员工心理管理的对策措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幸福、高效的员工。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管理、有效的心理关怀,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而且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1、更新管理理念,提升心理管理的认知。员工个体行为无不由他的个体心理的内在感受支配和决定的,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员工心理管理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增强员工的心理资本,是提升员工心理承受能力,构筑企业强大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企业管理者尤为关键。作为企业家,不仅要善于以卓越的智慧和胆识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学识、信念、素质、作风、价值观、工作方式等融合成的个人魅力,去影响企业员工,去塑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者还应准确了解和把握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正确进行人力的配置和优化;注重于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包容理解与人格尊重的有机结合,完善企业员工利益收益增长、个人自身发展的激励机制;学会并擅于解决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员工心理问题,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2、注重人文关怀,丰富心理管理的内涵。充满人文关怀的员工心理管理,能够减少员工对组织的抱怨,增进企业内部的团结,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发扬民主,重视普遍性的心理管理。各级管理者要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增强预见性,在企业重大政策出台、发展任务繁重、规模体制调整、岗位竞聘等事项前,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主动分析、主动研判、主动服务。体现尊重,强调个性化的心理管理。要转变单纯依靠说服教育的模式,多应用倾听、共商等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员工解决认知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加强沟通,将员工心理管理融入日常管理。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部署工作、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员工心理承受度,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员工,了解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加大一线管理者,包括班组长的心理知识的培训,教会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关心员工心理诉求,将员工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解决在一线。
    3、培育企业文化,创设心理管理的情境。心理管理本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不断丰富载体,充实内容,使职工思想上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充实,心理上得到慰藉,道德上得到升华,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大力倡导“争先创优”的企业风气,培育、树立和宣传各类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企业价值观、人格化的模范先进人物引路,激励职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要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和小型多样的各种文体活动,使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用企业文化的潜在意识教育感化和引导职工。要联系职工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困难,并通过开展具体的送温暖活动,在办实事、办好事中凝聚职工的思想,激发职工的热情。
    4、加大教育培训,增进心理管理的认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核心理念灌输到职工思想中去,使职工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融化为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要在把握企业优良传统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和浓缩企业精神,并使之成为企业员工的弹性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要举办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素养培训班,灌输企业理念,提高职能水平,陶冶情操品性,增强心理暗示。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次,无论多忙,每月都要为其员工讲几次课,其目的就是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从而形成企业合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增进相互情感,突出团队协作,增添企业活力,增强广大职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行动,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企业经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切实提升与放大心理管理的效应
    从现代意义上说,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是精神管理,是文化管理。企业是经济生产、员工生活的场所,更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已然是企业成长与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注重企业员工的心理管理,就是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也是激发企业员工内生动力的过程。提升与放大这种心理效应,企业员工从心理认同到心理默契直至心理归宿的“微笑曲线”,必将拉动企业经济社会效益产生质的飞跃。
    如果说心理认同还只停留在企业员工服从于企业的管理、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那么心理默契就是达成了这样的一种“契约”,即企业能清楚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心理归宿,则是现代管理的人性化回归,是人本管理的最终诠释,其以员工尊严、员工追求、员工发展、员工情感作为管理的出发点,本质特征就是考虑员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作为心理管理最高层次、心理管理最大效应的心理归宿,注重于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将围绕正确发挥员工的能力旋转,这种能力包括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心理归宿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运行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为此而积极努力。心理归宿,保证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上下同欲,使得企业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企业的使命得以实践,从而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惠共赢。
在线客服